水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吃蠕虫钻地洞睡野外,这个牛津教授活得
TUhjnbcbe - 2024/4/28 17:11:00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1/08/392959.shtml

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生物奖的科学家有两位,其中一位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福斯特,他花了半辈子时间在野外模仿动物的生活:吃蠕虫、钻地洞、翻城市垃圾做食物、光着身子在荒野睡觉……

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但他做研究却是认真的。福斯特把这段像动物一样生活的经历都写进了《动物思维》这本书里。他主要近距离观察研究了獾、水獭、狐狸、赤鹿和雨燕五种动物,用意识流手法生动描写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自己的所思所得。

这本书的核心是,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类,必须先回归人类。作者认为,通过有意识地训练,人类能够向动物学习,并获得真实的动物思维。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从动物的行为中受到启发,运用动物思维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竞争社会得到更好的机会。

为什么要学习动物思维

福斯特从小就极具冒险和叛逆精神,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他曾经申请了离家很远的一所公立高中的奖学金。毕业后,他在家附近的山谷躺了一天一夜,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像动物一样生活。

之后,福斯特赴剑桥大学攻读医学法学和伦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过一段时间执业律师。其间,参与了如安乐死合法化、医疗伦理、胎儿的法律权利、药物滥用等多类涉及医学、伦理、道德等领域的法庭案件。

律师这份职业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却对自己是谁感到坐立不安。直到一天,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时福斯特正在西奈半岛探险,休息时坐在正午的阳光下,回顾自己过去的人生。突然,福斯特意识到,应该把时间花在观察自己那“极其迷人、万花筒般多彩的灵魂”上,而不是继续不自然地生活。

他认为,要想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就要多了解一些非人类物种的知识,即“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类,我们必须重新回归自然。”

他在喜马拉雅山脉研究过野兔和水蛭,在沙特阿拉伯研究过瞪羚,在埃塞俄比亚研究过骡子,在莫桑比克进行过生态调查……他得出结论,如果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光坐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思考是毫无益处的”。融入自然界的行为是一种救赎的过程,会帮助人走出自我否定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需要一些动物思维的。

动物思维帮助人类超越思维局限

物种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甚至可以说界限是虚构的。地球在三四十亿年前就已经成型,但是直到万年前,人类和獾还归属于同一类远古生物;甚至再往前万年,黑脊鸥也是这个温馨大家族中的一分子。

如果想要挖出真相,那么必须先相信:人类和动物拥有共同的起源。例如小孩子体内保留的兽性要比大人的还多一些,所以他们更懂得与动物融合的方法。他们会扮成小狗,会在脸上画出老虎斑纹,会抱着泰迪熊入睡,甚至会在房间里养仓鼠。到了睡觉时间,小孩子会央求爸妈念故事书,故事里都是穿着、谈吐跟人类一样的动物。

从生理机能来说,人类和动物在进化史上属于同类。作者怀疑人类只是想替感官严重弱化的沉闷都市生活找借口:“我必须住在有中央空调的房子,吃着罐头食物,因为我无法住在树上,靠捉松鼠维生。”同时表明自己的感知能力比动物更优越:“动物的听觉和嗅觉比较好,但因为我已经脱离了这种依赖脑干的原始功能,所以我不需要嗅觉,只要用大脑思考,这就够了。”

事实上,我们和动物说着一种共通的语言:一种来自神经细胞的信号。通常它们说的是方言,尽管理解起来很困难,但仍然可以理解。如果一时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可以借助当下的情境来判断,而情境就是这片大地。

动物是什么?人类是什么?要得知答案便要与生养万物的大地不断对话,只不过人类的这场对话比大多野生动物进行得更为呆板、结巴。话会越说越好,关系会越培养越深厚,成果需要时间来累积,也需要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而建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会比建立人际关系简单,不会有许多纠结的情绪把关系搞得更复杂。

变身动物,掌握竞争社会的五大生存法则

本书重点观察和研究了五种动物的生活方式。作为进化的“适者”,獾比很多“强者”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水獭为了适应生存规则,不断找寻更好的生态位;狐狸适应了城市的变化,享受着多样性带来的红利;处于食物链底端的赤鹿,努力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樊篱;雨燕翱翔于空中,时刻都在行动。

如果把一条蠕虫放进嘴里,它会立刻感觉到那不祥的热度。你以为它会赶紧往深处爬并掉进你的食道里吗?虽然暗处通常是安全的避风港,但它不会这么做,它会从你的齿缝钻出来。

蠕虫会把身体缩成细细的一条线,拼命从牙齿的缝隙中钻出来。如果被牙套挡住,怎么钻都钻不出去,那么蠕虫就会陷入疯狂。它会猛烈摇动,像离心机一样快速旋转躯体的后半段,鞭笞你的牙龈。最后它会非常沮丧地蜷曲在舌系带旁边潮湿的空间,思考自己的处境。等你再次张开嘴巴时,蠕虫就会用身体尾端压住嘴巴底层,像弹簧一样弹出去。

这段描述是福斯特模仿獾吃蠕虫时的真实感受。他曾在不同的季节前往威尔士的黑山上度过了一段时间,花了大约6周的时间在地底下生活。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晚上就在树林里爬来爬去,熟悉大自然的气味,分辨橡树和灰烬的味道,把自己当成一只生活在大自然的獾。

根据他的观察,白天,人比獾更厉害,就算暮色低垂,人也能在微光中辨认出影像的细微差异。但是一到晚上,人和獾的视觉能力就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如果熟悉的房间有地方被动了手脚,我们会说:“好像不太对劲。”住在时时有危险的树林里,只有具备这项技能才能保命,就算找不出变动的地方,也知道躲回地底才是避开猎食者尖爪利牙的明智之举。

但是獾还能更进一步,它们在发现不对劲之后,可以立刻比对记忆库中的影像,找出变动之处,再靠鼻子和耳朵收集更多的情报。这种技能必须深入当地才能做得到,獾得精准掌握自己身体与树林的时空关系。

研究水獭,作者发现残酷的背后是公平的规则。超过一半的水獭验尸报告显示,它们在死前不久刚经历过激烈的打斗,而且伤口通常让人不忍直视。由于水獭在水中打架时,腹部和生殖器官往往是对方的攻击重点,因此开膛破肚、肠子外露、睾丸被扯下来、阴茎被拉断等是家常便饭。

这还不是最凄惨的死状,最惨的那些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它们会快速夺走对方的性命,将遗体丢在河堤旁的灌木丛里让老鼠啃食,或者沉入河底让鱼群吃干抹净。我们看到的水獭都是命大的,这样它们才能活到在路上被卡车撞死。

狐狸与人类一样,天生懂得多元发展。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向狐狸学习的更具多样性的三种能力。

超强适应力。狐狸的超强适应力让人甘拜下风。例如獾因为理想栖息地越来越少,而只得勉强窝在铁路堤岸旁。狐狸似乎挺享受光怪陆离,它们喜欢炫耀自己能在客观认定的恶劣环境中活得很好。

心灵交会力。狐狸知道每平方米水泥地的味道,从7米的高度欣赏每一片地衣,也从45米的高度欣赏地面,摸透了大型客机和灰雁的飞行路径。狐狸的记忆力很强,它们记得几周前藏食物的地点,甚至记得当时藏了什么食物。

一只狐狸的叫声只属于那只狐狸,不能视为一般狐狸的叫声。研究人员抓到过一只仅有单一伴侣的公狐,这只公狐只对伴侣的叫声录音有反应。

多样认知力。就算是厚重的黑色垃圾袋,狐狸也能立刻闻出袋子里是否有晚餐。至于人,连闻一个薄薄的塑料袋里的东西都成问题,只能打开袋子一探究竟。狐狸的嗅觉和听觉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从建筑工地吸进鼻子的水泥粉尘的数量、耳朵的角度、从小跟着父母养成的习惯等。这些因素的差异会使得每只狐狸的嗅觉和听觉敏感度都不一样,对眼前景色的认知自然也不会相同。

通过观察赤鹿,作者发现了群体生存的三个真相。首先是步步为营,冬天,赤鹿会从山顶下来,寻找食物。假如没挖到食物,它们的生命就会岌岌可危。这群赤鹿的余力不多了,看看它们伸出的脚有多迟疑你就知道了。踌躇到这种地步,说明死亡已经不远了。唯有始终保持信心,步步为营,野外才会愿意配合你。

其次是专注当下。雄鹿产生危机感和恐惧的时候,就会提高戒心。

第三是远离糟糕的环境。由于鹿肉可卖得高价,因此它们只能被迫离开更温柔、更茂密、更容易躲藏的树林和丘陵边河谷。

雨燕有两个眼窝:一个是比较浅的“单目镜”;另一个是比较深的“放大镜”。深眼窝大概也可以被当成双筒望远镜,用来计算快速移动的昆虫距离。

研究人员用追踪雷达测量雨燕的飞行速度,发现雨燕春天迁徙时每秒可飞10.6米,如果持续24小时,那么等于一天飞公里。世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博尔特跑米要花9.58秒,然后一跑完就会停下脚步,大口喘气,旁人立刻替他裹上毯子,递上运动饮料,还得将他抬到肩膀高度绕场致意。

雨燕一天要飞米的倍,连续将近一个月,一边觅食,一边穿越沙漠、海洋和群山。相比之下,人类最快的速度在雨燕看来也不过跟蜗牛一样慢。

总结

传统自然写作有两大罪状:人类中心主义和拟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会把大自然写成人类眼中的模样,拟人主义则是把动物当作人类看待,替他们穿上无形或有形的衣服,并赋予他们人类的感官认知。福斯特尽量避免犯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他尽可能模仿动物在自然中生活,并以动物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动物的感受直接传递给读者。“动物的感官比人类的敏锐,它们眼中的色彩比任何一位人类艺术家的调色盘都丰富,它们的思维比我们认识到的更复杂。”你会感受到更多新鲜、奇怪、强烈和未经调和的情绪,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蠕虫钻地洞睡野外,这个牛津教授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