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楼市走向定调调控还将持续 [复制链接]

1#

作者:CricBigDataSY

中国房地产30年,房地产调控25年,我们始终学不会一件事儿——

平静且理性的看待房价。

要看空,就忽略实际,破鼓万人捶,再踏上一万只脚;

要看多,就牵强附会,捆绑上政策,恨不得明天就能全面放开、速胜翻盘。

我们对待地产、房价和政策的情绪,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

过去的一周,堪称“谣言放飞周”。

放开限价、全面取消限购……我作为一个死多头都不敢想象的诸多政策掉头,被无知者从梦中带到现实中,满嘴放炮。

一周前,广州开了个重要的会,之后住建局发布了一则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的说明。

其实,相关内容很简单:

对新建商品住房预售和网签价格指导机制进行优化,部分外围区域可以根据市场真实价格申请备案,严禁房企拆分价格报备。

这个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

打击捆绑销售、打击双合同、为政府排雷。

双合同和捆绑销售,其实就是畸形限价下,提前预埋的雷区。

万的房子,捆绑个80万的豪装合同。所谓的80万豪装,双方心照不宣,其实不过是掩盖房价倒挂和价差的遮羞布而已。

在市场好的时候,这是彼此默认的潜规则;市场一旦不好,这块遮羞布立即会被恼羞成怒的业主摘下来,撕的粉碎。

现在“双合同捆绑”的雷,已经逐步炸在了武汉、成都、北京、杭州……

广州此时的限价调整,排雷的意味极其明显。

但就是这条政策,在诸多不怀好意的揣度下,变成了打响全面放开限价的头炮,成为了政策松动的标志。

三天后,朋友圈里广为传播一篇文章,“国务院规定半年内必须放开全部限购!”

5月,国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

这个通知被有心者再次利用、解读——

10月底,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违产权保护的相关文件将被清理,其中包括各地出台的“限购令”。

一个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被曲解成取消限购的政策,并广为传播。

甚至,逼的地产股在全国一片绿的股市中,还打出了一波逆势上扬的小奇迹。

紧随其后的,就是各地在私下里,偷摸的放出各种扯淡谣言。

比如,某省会城市周边,被限购锁死的三四线县城,个别项目在房价下跌15%之后,探头探脑的打出了“限购解除”的旗号。

有的时候,不是造谣者太努力,只怪我们太SB。

“开民智”这种说法,在任何时候提起来,都丝毫不显过时。

2

今天,新华社发文“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政策走向彻底定调。

原文很长,我们只说重点。

第一,市场监控还在做,房价考核问责仍然不会放松,谁放松,谁上涨,问责谁;

第二,在长效机制建立前,房地产调控绝不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第三,未来将从行政措施,向综合施策转变。包括金融、土地、财税、住房保障、市场管理等一揽子政策工具,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这个发文既明确的表达了上层态度,又婉转的表明了未来政策的走势。

首先,调控不会放松,因为稳定市场、平抑房价的目的并未达成;

其次,未来的调控方向会发生新的变化,以前更多地是强调应急性的行政命令,而未来是建立长效的健康机制。

比如限价,就属于典型的强制性行政命令。

虽然,在限价的打压下,从数据上来看,房价的确是控制住了。但是,在看起来很漂亮的数据背后,潜藏着各种潜规则的后遗症。

限价所导致的一二手房价倒挂,所制造出来的套利空间。

把98岁的伪刚需逼到售楼部里去摇号;把工作在陕西、河南的白领逼到深圳去落户抢房;把还未毕业的大学生带去售楼部里套利……

限价导致的利润缺失,让开发商克制拿地的欲望。

前10个月,土地流拍大致超过宗,看起来开发商似乎没钱了,似乎值得弹冠相庆。但仔细一想,宗的土地流拍,起码是1.5亿㎡的供应量流失。

所以,限价在短期内虽然控制住了房价,但实际上既增加了投机套利的伪需求,又遏制了有效的住房供应。

这种短效的强制命令式调控,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大概率逐步转向,进入增供应、去杠杆、抑投机的长效机制轨道中。

一切不增加供应、不改善供需关系的调控都是耍流氓。

3

我曾多次提到过,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它裹挟着土地、资本、金融机构、地方政府……

房地产正如同一条锁链一般,把政府、房企、金融机构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牢牢的拴在一起,一起享受房价上涨的喜悦、痛苦和辛酸。

这条锁链,如水蛭一般,趴在城市的躯体上,吮吸着城市化进程中的绝大多数红利。

而过去的调控,将重点过多地放在“需求端”,通过打压需求、提高门槛等一系列方式,去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的确,在市场火热的环境中,这种手段见效最快,能让楼市快速回归理性。

但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城市化的吸附力仍然存在,人口涌入并未缓解,实际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只是被短期压制在小空间中得不到释放。

房价在“一抓就停、一放就涨”中,反复辗转。

行政命令能解决了一时,并无法解决一世。

今天的新华社发文,就是意识到问题之后的反思和调整——

用精耕细作的长效机制,替代短效强制的行政命令,打破房地产的畸形锁链。

这张图,是我梳理了所有长效机制调控相关的政策报道之后,在一年前整理出来的。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诸多政策走向,都在逐步验证这些。

从这些政策的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找到国家对房地产未来走向的诸多态度:

第一,城市化是不可逆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也是不可逆的,不会因为供需失衡,就抛弃城市化;

第二,过去需求端的调控打压将进行升级,涉及土地、金融和户籍等诸多方面;

第三,土地供应端将抛弃一刀切的政策,因城施策,供需紧张的多供地,库存过大的少供地;

第四,丰富供应结构,比如要有自持型住宅用地,助力长租公寓落地,还要增加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中小面积住宅用地供应;

第五,除了要建可以流通的普通住宅,还要有流通滞缓、满足需求的保障性住宅;

第六,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的住房选择——

?给刚刚进入城市的人群提供长租公寓,让他们有落脚之地;?为了吸纳中高级人才快速进入城市,还要建人才公寓;?对于已经有一定居住年限的新城市人,给他们提供共有产权性质的住宅,充分让他们对城市有归属感;?对于中低收入者,要有保障住房;

第七,租售同权,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础的城市福利;

第八,金融端,差异化信贷,去投资化,去杠杆化。

总的来说就是,保障居住的归政府,商品住宅的给市场。

这才是真正的长效机制。

4

我们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

我们需要的解决方案,自然不是一个一刀切的办法,而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

过去两年的调控,是速冻剂。它可以让过热的楼市稳定下来,甚至是冻下来,不至于失控。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我们的确做到了。

下一步,我们需要的是用更温和的办法和相对长的时间轴,将诸多失衡一一调理。

在调理尚未完成之前,政策全面放开的可能性不大。

上周,我写了两篇文章,实名反对无脑看空。

这周,我更反对的是,牵强附会的一味鼓吹“房价速胜论”。

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仅仅是房价的问题。

对于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投资者来说——

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理性的看待房价和政策的波动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算成熟了。

内容转自:米宅

克而瑞: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十余年淬炼,从行业数据到客户数据,实现了房地产大数据闭环构建,细分领域咨询服务,纵向产业链整合能手,服务于TOP强中90%的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大数据应用服务商,克而瑞在大数据应用上,同时具备深度与广度的特色,远远走在行业前列。克而瑞成立于年,在房地产大数据领域深耕十载,建立起房地产数据库系统“CRIC”。依托强大的专业研究力量和咨询顾问团队为政府、企业和购房者提供房地产线上线下信息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通过这两块业务,为克而瑞积累了大量让同行青睐的行业数据。同时克而瑞积极进行纵向产业链的延展整合:通过“筑想科技”搭建了中国建筑建材产业链SAAS服务,为房企设计部、采购部、设计机构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中房研协”发布的中国地产企业测评榜,更是成为业内、社会公认的权威榜单。克而瑞也因为这两块业务,分别在建筑建材数据领域、企业数据领域,建立起了庞大数据资源,大数据的广度由此延展开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