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晴隆多举并措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复制链接]

1#

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晴隆各族人民在这块贫瘠却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居贫不甘贫,落后敢争先,向贫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强劲的攻坚战。全县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穷则思变。响应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号召,晴隆把“五个一批”中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全面总攻。

“阿妹戚托”小镇安置点夜景(陈亚林摄)

如何让父老乡亲们勇敢迈出搬迁第一步,全县组建了14支县级决战队、96支决战分队,选派精兵强将全部下沉一线,通过宣讲政策、与群众共商、到安置点实地参观、先搬学校、小手牵大手、党员干部及亲属带头搬迁等等务实举措,聚焦贫困人口重点搬迁、自然村寨重点搬迁、跨区域重点搬迁“三个重点”,实施大动员、大建设、大搬迁“三大工程”,搬迁工作从破冰之势向破竹之势转变。

“十三五”期间,晴隆计划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目前,实际搬迁入住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创造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的时代奇迹。

“搬得出”只是手段,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和全县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小康才是目的所在。

当前,晴隆正抓实“两业”,狠抓“三块地”等资源盘活,狠抓社区管理,狠抓示范引领,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按照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晴隆调研时提出的打造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典范、打造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典范、打造脱贫攻坚感恩教育的典范、打造建立“五个体系”的典范、打造让搬迁群众“一快两能”的典范“五个典范”。全县上下强力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和新市民计划“1+13”政策体系,重点围绕居住区周边产业发展,岗位开发,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确保“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以“工作零失误,作风零懈怠,服务零距离,管理零空白”的工作作风,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抓好就学、就医、医保、社保、民政救助、户籍管理、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市民全覆盖。

目前,建成三宝卫生院、东观街道办卫生院,全县各新市民居住区卫生室全部建成投用。按照就近就学原则,安置点配套建设的东观教育园区、3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全部投入使用,所有搬迁户子女实现就近就学。

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充满信心”。

围绕有稳定可持续的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技能提升、稳定可持续的增加收入,结合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解决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三宝整乡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三宝产业园,解决就业人;进一步盘活阿妹戚托小镇旅游业态,预计解决就业多人。腾龙岭新市民居住区发展亩茶叶苗圃基地、亩水蛭养殖、亩姬松茸种植基地,组建年产吨茶叶精制加工厂,解决就业0多人。截止10月11日,县内已搬迁有劳动力家庭户人,已就业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按照“一年三大节,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比赛,夜夜有狂欢”的要求,组建文化服务员队伍,丰富社区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创建“文明社区”。

每个新市民居住区配套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民族文化纪念馆、感恩馆等,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要,丰富新市民业余生活,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在阿妹戚托小镇安置点,经常举办彝族火把节、山歌比赛、斗鸟比赛、打糍粑比赛、拨河比赛等丰富多彩、极富趣味性的少数民族文体活动,让搬迁群众既留住了乡愁,又感受到不一样的社区新生活。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目前,全县各新市民居住区均组建了新市民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获批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13个,组建警务调解室6个,着力创建“平安社区”。

加强基层党建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坚定决心”。

坚持新市民居住区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确保每个新市民居住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着力创建“红旗社区”,坚定新市民“搬出来、住下去、勤劳致富”的决心。

目前,组建了2个党工委,15个社区党组织,共有党员名;建立14个群团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选派11名社区第一书记,安置点党组织设置实现全覆盖。

通讯员 杨 浩
  陈亚林

编辑钱星星
  刘义
  编审 陈俎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